一、确定管辖法院
一般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;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,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。例如,被告的户籍所在地在A地,但他长期在B地工作和生活,且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,那么B地就是经常居住地,离婚诉讼应向B地法院提起。若被告外出满一年的,可以在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;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满一年的,则在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。
二、准备诉讼材料
通常需要准备以下材料:
1. 民事起诉状:明确诉讼请求,如请求判决离婚、子女抚养权归属、财产分割等,以及陈述离婚的事实和理由。
2. 证据材料:
- 身份证明:双方的身份证、户口簿等,用于证明当事人的身份信息。
- 结婚证:证明婚姻关系的存在。
- 感情破裂的证据:如家庭暴力的报警记录、医院诊断证明、分居证明(如租房合同、居委会证明等)、对方出轨的证据(如聊天记录、照片、视频等,但需注意证据的合法性和关联性)等,用于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。
- 财产证据:如房产证、车辆行驶证、银行存款凭证、股权证明等,用于明确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和状况。
- 子女抚养证据:如子女出生证明、有利于子女成长的证据(如一方的收入证明、居住环境证明、教育资源证明等),若子女年满8周岁,还需考虑子女的意愿表达。
三、提交诉讼材料
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交:
1. 网上立案:许多地区的法院都提供了网上立案服务。在手机微信里搜索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,点击进入后先填写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,完成实名认证(需进行人脸识别,要求本人操作)。然后点击“我要立案”,选择“审判立案”,在是否接受调解时选择“不愿意”(离婚案件都会转入庭前调解程序)。进入下一个界面,选择为本人立案,按要求填写立案申请人信息和材料,选择被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区或县法院,案件类型选择“离婚纠纷”,选择“民事一审”,进入立案界面。按提示上传起诉书、原告身份证及相关证据材料,确认上传的材料完成后点击“下一步”,填写诉讼参与人的信息,最后点击“提交”就完成了网上立案的所有操作。
2. 现场立案:将准备好的诉讼材料提交给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。法院会对材料进行审查,符合立案条件的,会出具受理通知书,并通知缴纳诉讼费(案件受理费一般为50元至300元,涉及财产分割,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,不另行交纳;超过20万元的部分,按照0.5%交纳)。缴费期限为7日,过期未交的,视为自动撤诉。
四、法院审理
1. 送达:法院立案后,会在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,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15日内提交答辩状。
2. 调解:这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。法院在庭审前会进行调解,调解不成的,才会开庭审理。调解过程中,审判人员会根据查明的事实,依法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工作,宣传法律、政策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,对有过错的一方进行批评,对无过错的一方进行疏导。如果双方达成和好协议,法院将协议记录存卷,一般不发给调解书;达成离婚协议的,法院应制作调解书,由审判人员、书记员署名,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,调解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。
3. 开庭审理:
- 开庭前:由书记员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是否到庭,宣布法庭纪律。审判员核对当事人,宣布案由,宣布审判人员是否回避。
- 法庭调查:询问当事人和当事人陈述;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,询问证人,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;询问鉴定人,宣读鉴定结论;出示书证、物证和视听资料;宣读勘验笔录。
- 法庭辩论: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,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,双方互相辩论。
4. 判决:法院会根据庭审情况,再进行调解,调解不成后,即行宣判。对判决不服的,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。如果判决不准予离婚的,且没有上诉的,原告可以在六个月之后再次起诉。
整个诉讼过程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,具体时间因案件复杂程度而异。